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初探

来源:林区教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传统文化植根于作家之血脉,并渗透于作品的字里行间,形成一篇篇永不褪色的文学佳作。 一、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之渊源 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传统文化植根于作家之血脉,并渗透于作品的字里行间,形成一篇篇永不褪色的文学佳作。

一、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之渊源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之目的,是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实绩,深刻理解古代文学各个阶段和各种体裁的重点作品,系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了解古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突出的文学现象等,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借以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增强他们爱国情感。

何谓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1]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于先秦,绵延至晚清,包括伦理道德、心理特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并对当下之文化与生活产生深远影响。习近平亦评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2]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古代文学虽不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画等号,但两者仍有相合之处。中国古代文学在时间与轨迹方面与传统文学有相合之处。在文学的发展中,“文学”一词并不单纯,常常与政治、历史、哲学、宗教、艺术等融合。先秦时期,文学形态即诗乐舞一体,文史哲不分。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3]此段点评魏晋时代,提出文学自觉一说,但至今仍有争论。《宋书·雷次宗传》云:“时国子学未立,上留意艺文,使丹阳尹何尚之立玄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凡四学并建。”[4]指出元嘉十五年,宋文帝立文学馆,将之与儒学、史学、玄学并列,文学取得了独立地位。中国古代文学披沙拣金,蕴含了传统文化精华,传延中华文明精神。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应把握传统文化特点,彰显传统文化,传播传统文化,一方面使得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精华,另一方面使得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然而,目前一些高校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常与传统文化脱节,教师专注于具体古代文学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广阔背景,使得学生对中国古代的价值观念、典章制度、心态思想、风俗习惯非常隔膜,亦使得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困难重重。之所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传统文化脱节,一方面源于教育观念的僵化,重知识轻能力,强调专门而非广博。另一方面则意味着对中国古代文学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教师在具备扎实的古代文学基本功外,还需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历史、哲学、民俗、思想等文化知识。因此,将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既是教学改革的重大任务,也是大学生人格完善的重要途径。

二、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之方法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中,若能适当引入传统文化,则能拓展学生思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讲解中可融合传统文化。比如讲解白居易及其诗歌之时,可通过白居易中进士的经历,让学生了解唐代的行卷与科举。“所谓行卷,就是应试的举子将自己的文学创作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以前送呈当时在社会上、政治上和文坛上有地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司即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从而增加自己及第的希望的一种手段。”[5]唐代科举考试不糊名,考官需借助文士平时作品与声望决定取舍。进士科对文士文词的要求使得行卷之风大为盛行。行卷之风起于盛唐,盛于中晚唐,对唐代文学产生深远影响。青年白居易即以自己的诗集行卷于顾况。顾况则以白居易名字调侃,化用《礼记·中庸》,戏言“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然而,当顾况读到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惊讶,由衷赞叹白居易的才华,表示“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课堂通过白居易行卷之一角,展示了唐代进士行卷与科举关系的整体风貌,既拓展了学生思维,又使得学生加深了对唐代科举的了解。又如在讲解陶渊明及其诗歌时,笔者将玄学思想引入教学。“玄学思潮对于士人人生理想,价值取向,生活情趣等的影响,在各个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6]东晋时期,玄释结合,融入名士的人生志趣,树立了名士追求自然闲适的人生理想。陶渊明不同于金谷园名士,亦不同于兰亭集中文人,他将自己融入自然,物我一体,心与物冥。“归园田居”中之田亩、草屋、榆柳、桃李、村子、炊烟、鸡狗等皆与陶渊明心灵相通,陶渊明在“复得返自然”中不仅安顿了身心,而且为后人构筑了永恒的精神家园。玄学思想的引入深化了学生对陶渊明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思想的深化与人格的完善。

文章来源:《林区教学》 网址: http://www.lqjxzz.cn/qikandaodu/2021/0627/829.html

上一篇:多功能林业推动林区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下一篇:基于教学模式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探讨

林区教学投稿 | 林区教学编辑部| 林区教学版面费 | 林区教学论文发表 | 林区教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林区教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