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岭地区和晋南差不多,而晋南却到处是干沟,即使像汾河这样较大的河流也只有涓涓细流(除了下雨时短时间的山洪外),这究竟是为什么?这除了用大兴安岭森林对水源的涵养作用来解释外,还能有什么别的答案呢?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在古今中外都能找到无数的无可辩驳的事例。据日本调查分析,日本森林地带的降水量,有了0%被森林土壤吸收,其中15%为地面蒸发和林木蒸腾所耗费,余下55%则为森林所涵养。日本年降水量达一、二千毫米,且有将近一半是暴雨和台风雨,但由于它有万亩森林,森林复被率达68%,大量雨水被森林吸收,林地总贮水量达2200亿方,占全国年降水总量38.3%,所以,闩本的水源旺盛,又很少发生洪灾。由于森林能涵养水源,所以林区附近尢例外地水源都旺盛,农业很少受旱灾威协,生产比较稳定。例如,据调查,太谷的前山区森林破坏后土石裸露,到处是干山坡,农业生产受旱灾威胁严重,而JJ景坡”(群众在村前封禁的山坡)由于保留了森林植被,其下方的农田便不旱,地下水很浅,和周围的干山坡形成鲜明对比。一个小小的“景坡。尚且能起涵养水源的作用,大面积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就更不必说了。(二)森林不仅能涵养水源,而且能改变径流性质,使暴发性的破坏性的山洪大大削减,变为易为人们利用的清泉。森林由于大量枝叶截留雨水,枯枝落叶层以及根系和森林土壤大量拦截地面径流吸收雨水,因而能起滞洪缓洪的作用。无数事实说明,在同样降水条件下,林区比无林区的洪水小而且来势缓、所以能减免洪灾。这从河南省"75.8”大洪灾和四川省1981年大洪水中都能找到生动的例证。例如,河南省淮河上游在1975年8月4—8日出现特大暴雨,在短短五天内降雨1000毫米左右(最大达1631毫米),结果使石漫滩和板桥两个水库被冲毁,造成巨大洪灾,而处于同样暴雨条件下的薄山和东风两水库都经受了暴雨考验,安然无恙。据河南省有关单位调查,认为造成两种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和森林植被密切相关。因为被冲毁的两水库上游森林稀少(森林复被率只有20%)水土流失较严重,平时就水流混浊,水库淤积也较快;而薄山,东风两水库上游森林茂密,森林复被率达90%,平时水流清彻,基本上无水土流失,洪水来势缓慢,大大降低了洪峰,使水库安全泄洪脱险。可见森林起到削洪,滞洪的作用。另如四川省苍溪县龙王公社,过去因为森林受到严重破坏,1964年遭受暴雨,三天降雨250毫米,耕地被冲毁100多亩。该社接受了1964年这个教训,大力植树造林,森林复被率恢复到30%,1981年遭到巨大暴雨袭击,两天就降雨290毫米,降雨量和降雨强度都比1964年大,但由于森林涵养了水源,削减了山洪,使耕地一亩也没有被冲毁。在1981年四川的水灾中因森林削减洪水而大大减免洪灾的事例还很多。②森林因涵养水源而改变径流性质,使山洪被削减而变为长流清水,就是将人们难以利用的破坏性径流变为可利用的径流,这对地处季风雨区降水季节极不均匀的我国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对于水源不足的山西来说意义更为巨大。这是研究山西的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问题时必须建立的一点基本认识。.101.(三)森林不仅能拦截雨水,涵养水源,还能成云致雨,增加降水量。因为,森林把大量水汽蒸腾到空中,能提高空气湿度(10一25%)。同时,森林在蒸发过程中要消耗很多热量,使林地温度比无林地低0.5—2.3度,夏季要低8—10度。所以林区在夏季可使温度降低,湿度提高,易使上空的水汽达到泡和,加之林地和无林地受热后增温不同,促进空气的局部对流和垂直对流,使森林上空的湿气在一定条件下成云致雨,造成水份小循环。国内外的大量事例证明:有森林的地方,云多、雾多,雨多。据外国资料记载,法国南锡地区观测,有林地比无林地降雨多16%。西德森林复盖率为29%。一般地区降水量为七、八百毫米,森林地区年降雨量就达到1300毫米③。据陕西省柳林林场观测,林区附近1962年以前十年平均年降雨量为516毫米,以后人工林长大郁闭,1963年至1971年平均降水量提高到660毫米,增加了28%,而无林的县城附近的降水量却比以前十年减少了15毫米④。东北伊春地区森林茂密,过去从来没有出现过干旱,群众谚语是口伊春伊春,十天九阴”,现在由于森林采伐了40%,最近五年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连续干旱。1979年春天竟发生了连续58天没有下雨的严重旱象⑤。上述事例从正反两方面充分说明了森林能增加降水量的铁的事实。有的同志认为:“森林致雨的观念的一个主要来源是降水观测误差。因为降水是以一定角度而不是垂直下降的,所以通常的雨量计所纪录的降水量往往比实际水量低,风愈大则偏低愈多。……林区中测定降水,雨量计多设在面积大小不等的空地中。那里风力比林外旷地弱,所能到降水记录值自然较高。以后森林被破坏了,如果降水量没有变化,在迹地上的观测记录值也一定因为风力增强而降低。”⑥这种以风力造成的观测误差来解释森林地区降水量大的说法是无法令人信服的。因为在同样雨量和同样风力条件下设置的雨量计,不管设置在何地,其雨量记录都应该是一致的,因为风力既能把雨量筒上的雨点吹走,也能把雨量筒外的雨点吹来,其机遇应该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森林区比无林区降雨多根本不是什么观测上的误差,而是实际上的雨量多。关于这个问题,只要深入到实际生活中去就能得到明确的答案。我们在山西右玉,吉县,安泽、太谷,五寨等地考察时,群众一致反映林区比无林区(海拔相同)每年都要偏下几场雨。林区下雨,无林不下雨,这与雨量计的“误差”有何关系呢?(四)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森林的水文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大力植树造林,扩大森林复被不仅不会减少水资源,而且将增加水资源,更有效地利用“天上水"(降水),涵养水源,扩大水源,改善水源,这是研究水资源问题应具有的基本认识。目前山西省水资源的确贫乏,主要河流几乎都是涓涓细流,在枯水季节甚至断流,而成千上万的冲沟绝大多数都是干沟。这种状况是不是历来如此呢?非也。例如历史上的汾河曾是碧波荡漾的大川,帆船很多,水运频繁。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刘彻曾乘坐御.1021.用大楼船在汾河游览,赋诗云:“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载《秋风辞》)。可见,当时的汾河类似当今我国南方的江河,水量很大。而现在的汾河却能徒步而过,今昔相比,已面貌全非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难道这是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吗?显然不是。因为近两千年内我国的气候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造成汾河水源枯竭水资源大大减少,水文状况发生根本变化的主要原因不是别的,就是由于破坏了流域内的森林,据考证,山西历史上森林茂密,主要山脉均为原始森林复盖。例如,到北宋初年(公元十一世纪初叶)太原东西山仍长满了古柏苍槐,森林密布,有“锦绣岭”之称,明朝初年(公元十四世纪末叶),“芦芽山林木参差,干霄蔽日,遮障西北,俨然天堑长城”,⑦明朝末年,吉县还是“茂林数十里”,“松柏成林,树木参天”⑧的景象,由于历史上山西的森林密布,所以河流水量丰满,湖泊众多,⑨水文状况甚佳,旱情很少。⑩秦汉以后,由于鼓励开荒和实行“屯垦”政策,毁林开荒日益扩大,加以大规模采伐木材(如宋大中祥符年间仅在岚县、离石、汾阳一带林区采伐柏木的工人便有三,四万人之多)等原因,终于使山西广阔的原始森林毁坏殆尽。大面积森林的毁灭,从根本上破坏了水源的涵养条件,导致了水源的枯竭,使山西河流的水文状况全面恶化。森林的破坏,导致河流水文状况的恶化的过程虽然不能目睹,但是,在现代还可以找到不少旁证,例如,在山西境内,我们还能找到一条水源比较丰富水流比较清彻的河流,就是沁河,沁河是一条长240公里流域面积仅930'0平方公里(尚不及汾河的四分之一)的小河,而年径流量(12亿方),却相当汾河的70%,居全省第二位。沁河所以有比较大的流量,就是由于它的上游还保有大面积的森林(太岳山林区),有良好的水源涵养条件。此外,还可以指出的一点是山西省流径主要林区的河沟大都清水长流,而无林地区的河沟几乎都是干沟(除少数有泉源的以外),这些情况部说明了森林和水的关系,说明了森林的水文作用是很显著的。上述事例充分说明,山西的水文状况,古今相比所以发生了如此巨大变化,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破坏了山西高原的森林,破坏了水源的涵养条件,破坏了生态环境所招致的恶果。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而不是权宜之计)解决山西的水资源问题,必须从造林种草绿化山西高原入手。只有绿化了山西高原,从根本上改善了水源的涵养条件,山西的水资源问题才能得到彻底解决。当然绿化山西高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但也不是遥遥无期的。这个过程要多长,取决于我们的努力。如果从在现起就采取得力措施,认真抓造林绿化工作,短则十年,多则二十年,便可完成造林种草绿化山西高原的任务⑩这个目标是不难实现的。假如按蒲县专业队的造林速度(包括整地在内,每人每年造林80—100亩)去干,绿化山西高原还可以大大提高。一旦实现了山西高原的绿化,便将大大改善水源的涵养条件,(随着森林的成长,涵养水源的作用将越来越显著)。大面积森林将把山西比较丰富的天然水(山西年平均降水量达535毫米,年降水总量达836亿方)存蓄起来,使它变为有效的清水泉源,补给江河,这样将逐步改善江河的水文状况,改变生态环境的恶化状况,使山西省逐步形成一个林茂水丰的良性的生态环境,这样,建设能源基地和实现农业现代化便有了可靠保证。(注:转99页)·103.山西大学学报一九八三年第三期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特点和会上的斗争郑海石杨继舜编译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人大会召开至今已八十年了。在这次会议上,列宁亲自缔造的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在俄国正式涎生,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十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一、大会的特点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于1903年7月17日(公历7月30日)在布鲁塞尔开幕(为了保密在一个大面粉仓库里举行)。开至了月24日(8月6日),由于比利时警察的要求,离开比利时首都移至伦敦,于了月29日(8月11日)复会,继续进行到8月10日(23日)。代表大会共开了三十七次会议:布鲁塞尔十三次,伦敦二十四次。这次大会是整个俄国革命运动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次大会。会上自始至终充满了激烈的斗争。以列宁为首的火星派最终获得了胜利,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终于在俄国诞生。纵观大会始末,它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准备工作很周密。为了保证俄国社会民主党在思想上的统一和组织上的团结,列宁和他所创办的《火星报》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化去丁几乎近三年时间。《火星报》还预先制定了革命的党纲草案。以《火星报》为核心形成了一个巩固的职业革命家的组织。《火星报》通过它的代办员和通讯员将党的各个地方委员会团结在该报的周围,建立了党的核心。列宁早在1902年12月给组织委员会的信中已拟定了大会上应当讨论的问题的程序①。列宁在召开大会的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例如:成立召集代·104·农大会的组织委员会,确定代表名额,确定有权参加代表大会的组织和团体,确定召开代丧大会的时间和地点等等。在代表大会召开前几周内,列宁周密考虑了举行大会的所有细节,并草拟了完整的工作计划,起草了大会上应讨论的许多问题的决议草案。列宁预见到同机会主义分子和小派分子的一场激烈斗争,在大会召开前夕还拟订了一份“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成分表”。他为了做到心中有数,对大会的成分和会上的力量事先作了估计。第二,代表性很充分。1898年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时,出席代表总共只有九人,代表了六个组织,而出席这次大会的有四十三名代表,他们共有五十一票表决权,代表了二十六个组织,另外还有十四名有发言权的代表。大会的成分有力地证明了俄国社会民主运动五年来的迅速发展和壮大。这时已有数以万计的工人参加了运动,而且这一运动在思想上还影响到数十万尚未加入组织的工人。参加大会的代表来自俄国各大城市和地区:如彼得堡,南高加索、莫斯科、乌克兰、克里木、西伯利亚、伏尔加河流域和乌拉尔以及许多工业中心的城市,既有国内的代表,也有侨居四外的代表。人多数代表是《火星报》的拥护者,但是,出席大会的也有《火星报》的反对派以及动摇不定的中派分子。第三,要解决的问题很广泛。大会应当解决的最重要问题是通过党纲、党章和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关。就事情的实质来说,第二次代表大会是个成立大会,因为第一次代表大会只通过了党的名称和党的成立宣言。一直到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之前,并没有党的纲领和党的章程。除此之
文章来源:《林区教学》 网址: http://www.lqjxzz.cn/qikandaodu/2020/1004/452.html
上一篇:江西遂川杉木林区兴衰史
下一篇:为人民服务不能拈轻怕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