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山育林是改善生态环境、恢复森林植被、扩大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覆盖率的最有效措施,具有投入少、见效快的优点。通过实施封山育林使林分植被种类增多,生物多样性增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增强,森林病虫害减轻,林分质量提高[1]。为促进龙首山林区森林植被恢复,近年来,龙首山自然保护站采取林区全封和轮封的方式,累计完成封山育林12 hm2,使辖区内植被得到有效恢复。实践证明,龙首山林区实施封山育林是一种行之有效促进植被恢复的技术措施,可以促进龙首山林区自然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加快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1 林区基本概况
1.1 自然条件
龙首山辖区总面积3 490 hm2,地理位置为东径100°54′-101°00′,北纬38°55′-38°59′,行政区域属于山丹县清泉镇和东乐镇,林区内乔木树种为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和山杨(Populus davidiana)2种;灌木树种有蒙古扁桃(Amygdalus mongolica(Maxim.)Ricker)、小檗(Berberis thunbergii DC.)、荒漠锦鸡儿(Caragana roborovskyi Kom.)、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高山绣线菊(学名:Spiraea alpina Pall)等近100种,地被物有苔草(Carex tristachya)、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 L.)、棘豆(Oxytropis)、针茅(Stipa capillata Linn)等[2]。
1.2 社会经济状况
林区周边66.66 hm2土地为沙滩戈壁,10 km外分布的行政村有山丹县清泉镇红寺村、拾号村和祁店村,山丹县东乐镇静安村、大桥村和小寨村,共6个行政村,人口约9 900人。群众主要经济收入以农、牧业和外出打工为主,农民经济生活水平相对较低,2017年人均收入5 108元。1992年龙首山自然保护站成立,先后设置后石门、顾家泉和拾号资源管护站3处,负责辖区森林资源和保护和管理,但生态系统自然修复缓慢,急需探索适合当地生态修复措施。
2 实施封山育林的必要性
2.1 林区植被稀疏
林区由于自然降水量少的影响,致使分布的植被类型简单,有林地面积仅为212.06 hm2,灌木林地1318.15 hm2。主要有苔藓云杉林、亚高山灌丛、草类灌木云杉林和荒漠灌丛。辖区内植物物种有120多种,多数植物个体矮小且冠幅较小,特别是阳坡地块岩石裸露,植被覆盖率较低,林区森林覆盖率仅为44.41%,辖区内自然植被分布稀疏,且分布品种和数量相对较少[2]。
2.2 局部气候恶劣
林区年平均温度4.9℃,极端最高温度37.5℃,最低温度-28.7℃,年降水量只有180~200 mm,而蒸发量却高达2 300 mm,无霜期约140 d,早霜在8月下旬,晚霜在4月下旬。辖区干旱少雨,雨季主要在6至9月,林区昼夜温差大,气温变化明显、年平均风速达8 m/s、≥5~6级大风日数较多,自然气候条件恶劣。
2.3 发生水土流失
植被对水土流失的积极作用表现为植被覆盖层强化了土壤抗冲性与土壤通透性,并由于增加地面糙率而减少了流速,气流或者水流的作用力被分散在覆盖物之间,地表的覆盖因素完全承受了作用于地表土粒上的力,增加坡面径流阻力,削弱径流侵蚀能力,减少当地水土流失[3]。建国初期,龙首山林区是周边群众主要的放牧场所,林区内主要活动的牧群20多群达3万多只,且以山羊为主,取食各种牧草、灌木枝叶,在干旱年份,吃草时连同草跟一起吃完,造成过度放牧,对林区植被破坏严重,使林区及周边草场土壤水土流失严重。
2.4 土壤有荒漠化发展趋势
林区位于荒漠干旱山区,四周均为荒漠戈壁,降水量少,立地条件差,植被生长恢复缓慢,由于多年来过度放牧现象严重,致使植被退化严重,陡坡地段岩石裸露明显,加之霜冻、冰雹、山洪和气温逐年升高,冬季降雪减少等异常气候的共同影响,致使林区植被恢复更加缓慢,出现了荒漠化发展的趋势。
3 存在的问题
3.1 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少
封山育林实施后林区植被恢复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而且封区期内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在封山育林区域内仍然存在偷偷放牧和人为破坏等现象。由于当前封山育林补助标准偏低,投入的资金量少,封育期满后很难取得预期成效,更难达到封山育林有关技术规程的相关要求。
3.2 配套政策和措施滞后
实施封山育林首先要解决好依靠放牧为生的老百姓生计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引导群众产业转型,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是否配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如果周边放牧户不能及时进行产业转型,仍长期依靠放牧为生,在林区撒野牲畜的行为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将会极大程度的影响封山育林成效。当前,在实施封山育林项目的同时,应积极引导群众实行舍饲圈养,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林下经济等,也要及时配套相关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
文章来源:《林区教学》 网址: http://www.lqjxzz.cn/qikandaodu/2020/0727/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