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德国人的森林 情结

来源:林区教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德意志民族是绿色的民族,自称为“森林部落”。德国的林业相当发达,从城市、乡村到林区,都是一片浓郁的绿,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可谓是“国无裸土”。这一切与该国在林业上

德意志民族是绿色的民族,自称为“森林部落”。德国的林业相当发达,从城市、乡村到林区,都是一片浓郁的绿,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可谓是“国无裸土”。这一切与该国在林业上成熟完善的体制和经营管理方式密切相关。

森林经济

德国是一个森林覆盖率很高的国家,其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是茂密的森林,有森林1100万公顷。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因为廉价的石油发电,曾一度遗忘了森林的价值。然而,近一段时间,全球变暖、能源价格飙升、经济危机带来的恶劣影响,使森林资源的价值得以重新显现。

在德国的森林中,杉树、松树、橡树和山毛榉所占比例最大。尤其是山毛榉,在德国近代发展腾飞上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当时,人们为了烧制木炭,大面积地砍伐森林,而只有山毛榉烧制的木炭才能在燃烧时达到1200~1300摄氏度的温度,只有达到这个温度,人们才能从矿石中炼出生铁。除了冶炼作坊,大量的铁匠铺、玻璃作坊和制盐作坊也需要木炭。德国正是依靠山毛榉烧制的木炭发展成为工业国家。

林木除了给人们提供木材和各种木制加工品外,还可用于制造汽车燃料。此外,森林还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在目前经济危机笼罩、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林业产业为德国提供了120多万个工作岗位。为了林业产业稳定持续地发展,德国政府制定了很多框架政策,用以帮助那些非国有林场。比如小而分散的林地,克服自身结构的缺陷,可以长期有效地进行经营。《联邦森林法》就是这样一个从经济、交通、农业、社会和税收政策等方面推动林业经济发展的法律。同时,欧盟也通过“欧盟乡村农业经济发展基金”,对林业提供资金资助。

最难能可贵的是,尽管德国有着如此丰富的森林资源,但其林业始终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009年,德国木材消耗总量为1亿立方米,在世界上处于中等水平。然而,德国却凭借着66%的废纸再利用率位居国际前列。

森林养生

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健康。人的健康与很多因素有关,其中环境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据统计,80%的癌症是由环境污染引起的。如何充分挖掘森林特有的健康养生资源为大众所用,并做到可持续发展,成为越来越热门的话题。

除了早已为我们熟知的森林有杀菌、净化空气和降低噪音的作用外,近些年来,人们更注重森林的康复疗养和延年益寿的功能。森林能产生大量负氧离子,有益于人类健康;有镇静神经、促进新陈代谢、强化细胞功能。研究表明:负氧离子浓度高的森林空气,可以有效地治疗高血压、哮喘病、心绞痛、神经衰弱等疾病。在德国,森林康复养生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德国人将医院建在森林中,住在康复疗养中心的病人,不仅每天都要听音乐,还要喝具有不同治病功效的地下水,以利于身体的康复,而这些都有专门的医护人员来负责管理。

另外,据调查分析,世界上相当一部分长寿老人都集中在环境优美、污染少的森林地区。有些资料表明,只要深入森林100米以内散步或停留,身心就能得到疗养,从而延年益寿。正因为如此,在林间散步和慢跑是很多德国人喜爱的运动。特别是周末和节假日,许多人带着自己的孩子去林间踏青玩耍。按照德国法律规定,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到森林里休养,但是人们在林间休养也要受到一定的限制,比如严禁吸烟等。

森林精神

作为“森林部落”民族,德国人与森林有着与生俱来、不可分割的深厚感情。在森林的滋润下,德国人的性格中融入了深沉、稳重、内敛的森林精神内蕴。德国森林孕育了歌德、爱因斯坦、贝多芬等大批划时代的伟人,在文学史、哲学史、科学史、绘画史、音乐史上画下了极其浓重的一笔,给德国和世界创造了不可估量的精神物质财富。

19世纪的文学家莫里克曾站在一棵“淹没在森林中”的山毛榉下激情赋诗。德国文化史上“狂飙突进运动”的先驱者弗里德里希·克洛普施托克是现代“德国橡树”崇拜的始祖。他在作品中发掘了古代日耳曼人的文化,将日耳曼人的神树——橡树升华为德意志民族的精神象征。德国哲学家康德、黑格尔经常在图林根地带的森林中散步、思索,从森林中得到启示,森林间的宁静,熏陶出了他们的哲学思维。德国最杰出的油画家阿尔勒莱希勒·丢勒和板画家诺尔德,常有在森林中作画的习惯。于是丢勒向世人展示出阳光下的森林,明艳、清新,诺尔德则发现了黄昏时的森林,阴暗、幽深。贝多芬喜欢在寂静的森林中漫步、构思、创作,森林中,有一种甜美的宁静,有一种独特的孤寂,这些进入他的潜意识中,化为一种音乐语言。

文章来源:《林区教学》 网址: http://www.lqjxzz.cn/qikandaodu/2020/0726/387.html

上一篇:关于辽宁东部地区林区文化建设的思考
下一篇:利用无人机获取林区DSM的方法

林区教学投稿 | 林区教学编辑部| 林区教学版面费 | 林区教学论文发表 | 林区教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林区教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